-
重庆以创新驱动加速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
2021年,重庆工业经济呈现稳健增长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实现两年平均较快增长,利润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重庆将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驱动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与强化招商引资相结合,全面推进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重庆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目标,推动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焕发新活力,重庆钢铁集团开拓新领域、新市场,开发多个新产品,新增多项授权专利,实现订单量与新产品销量双增长;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和产品结构优化,成为销量、营收、利润全面增长的全国性企业。同时,汽车、电子、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协同发展,形成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重庆还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迈进。 二、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重庆将创新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完善创新体系建设。2021年,重庆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新增一批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汽车、电子等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步增加,科技型企业培育成效显著,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重庆钢铁集团等企业的创新实践,彰显了重庆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重庆以智能化为引领,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2021年,重庆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优化企业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速,“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实现企业设备联网、数据互通和协同制造。通过智能化改造,汽车、电子等行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增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助力重庆打造“智造重镇”。 四、强化招商引资,集聚产业发展新动能 重庆将招商引资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重要抓手,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2021年,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重大项目,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项目快速落地投产。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国内外优质资源集聚,为重庆制造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进一步夯实了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的产业基础。
2025-07-02
-
江津锚定“五年五千亿”构建大招商发展新格局
2024年以来,江津通过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考察等一系列举措,招商引资工作实现良好开局。1月至2月,当地已引进项目40余个,协议引资突破100亿元,突出“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才引智”主线,不断完善招商机制、压实招商责任、优化营商环境,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招商态势,为实现“五地一城、高质量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正瞄准“五年五千亿”任务构建大招商格局。 一、强化顶层设计,凝聚招商工作合力。江津区委、区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机制。通过制定“百人招千企”行动计划,组建专业招商队伍,明确各园区、镇街招商责任,形成全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招商工作格局。同时,加强招商项目统筹调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问题,确保招商工作有序推进。 二、聚焦重点领域,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围绕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江津突出“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才引智”。在招大引强方面,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等龙头企业,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旗舰型项目;在招新引优方面,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优质项目落地;在招才引智方面,结合项目引进同步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项目+人才+技术”一体化落地,促进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 三、优化营商环境,筑牢服务保障基石。江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落实落细惠企政策,在用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时,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能源、通信等配套设施,打造宜业宜居的产业发展平台,以优质环境增强对项目和企业的吸引力。 四、明确目标任务,奋力实现突破发展。根据“五年五千亿”任务要求,江津制定了清晰的阶段性目标:2024年力争实现产业类项目协议引资1000亿元,引进投资50亿元以上大项目1个,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等大企业10家以上;市外项目协议引资600亿元以上,到位资金力争达到120亿元。通过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江津将不断积蓄发展动能,为加快建设“五地一城、高质量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02
-
重庆出台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构建高端化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加快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重庆近日印发相关行动计划,明确以高端合成材料和专用化学品为主攻方向,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招商引资和创新驱动,建设国家天然气化工产业高地和合成材料重要基地,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十三五”时期,重庆化工产业发展基础持续夯实。全市规模以上化工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产业产值实现年均增长,形成了聚氨酯、聚酰胺等特色合成材料产业链,建成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己二酸生产基地。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3家,带动全行业创新能力提升,5万吨苯法工艺生产己二腈等一批关键工艺设备成功填补国内空白,为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行动计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重庆化工产业的发展目标。产业将聚焦高端合成材料和专用化学品两大主攻方向,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目标到“十四五”末实现产值1400亿元,建设成为国家天然气化工产业高地和合成材料重要基地。发展路径上,将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围绕四大重点发展方向,重庆将系统推进化工产业结构优化。一是培育合成材料优势产业链条,重点发展聚碳酸酯、乙丙橡胶等高端合成材料,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二是壮大专用化学品规模,聚焦高端化学品、精细化工产品、氟化工产品三大类,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提升基础化学品发展质效,推动甲醇、合成氨等基础化工原料向高端化、差异化发展;四是培育发展生物化工产品,依托技术创新拓展产业新空间。 四、为保障目标实现,重庆将强化创新驱动和要素保障。在创新方面,将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要素保障上,将优化土地、能源、资金等资源配置,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优质项目和高端人才落地。同时,严格落实环保和安全生产要求,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
2025-07-02
-
重庆工业经济跨越2.6万亿大关,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在2021年,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6万亿元,标志着工业经济的整体跃升。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策略,全市工业增加值呈现稳健增长,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夯实了根基,展现出量质并举的发展态势。 一、产业结构优化显现强劲动力 重庆市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产业基础再造与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支撑了产业结构的高效调整。其中,汽车产业通过中高端新车型的市场拓展,实现了稳定增长;电子信息产业加速补链成群,强化了全链条韧性。通过实施“链长制”,70家领军企业产值贡献率达45.5%,推动“芯屏器核网”体系逐步完善,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创新能力提升奠定长远基础 重庆市聚焦科技研发与技术创新,工业领域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推动高质量成果转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和专利授权量实现新突破,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加速落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校与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机制深化,培育了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点,为工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核心驱动力。 三、数智融合引领转型新方向 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成为核心引擎,重庆市建成多个智能工厂和数智平台,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智能化水平。期内,智能制造场景应用覆盖率扩大,带动企业降本增效。政府主导的数智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动产业链数据共享与协同优化,形成工业4.0生态。 四、绿色水平稳步提升助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和低碳化进程深入推进,重庆市实施能效提升工程,强化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期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清洁能源占比增加。国家级绿色工厂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五、协同开放纵深扩展经济活力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合作,重庆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重大外资项目,推动跨境贸易和产业对接。期内,国际合作园区和开放平台效用凸显,提升了工业外向度。政策协同优化区域分工,吸引创新要素集聚,增强重庆在全国工业格局中的枢纽地位。 六、服务水平全面升级优化环境 政务服务提质增效,重庆市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强化企业扶持政策,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定制化服务机制覆盖产业全周期,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金融、人才等要素保障体系完善,支撑工业经济稳定运行,保障长期高质量发展。
2025-07-02
-
重庆城市更新行动开局良好 试点示范与民生改善协同推进
重庆城市更新行动实现良好开局,通过强化招商引资、聚焦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一批市级试点示范项目完成较大规模投资,部分项目陆续进入分期投用阶段,城市功能品质与民生福祉同步提升。 一、试点示范项目多元推进,城市空间品质持续优化。2021年,重庆以市级试点示范项目为抓手,推动城市更新从点上突破向面上拓展。这些项目涵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产业园区提质增效等多个领域,通过“留改拆”并举的方式,实现城市空间的有机更新。其中,渝中区十八梯项目注重历史文脉传承,在保留巴渝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完善商业、文旅等功能配套;南川区东街项目则通过修复老建筑、引入新业态,让老旧街区焕发新活力。部分项目的分期投用,不仅改善了区域人居环境,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城市体检机制深化创新,民生关切问题有效解决。2021年,重庆在2020年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体检样本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城市体检工作,开展城市更新专项体检试点。通过建立“边检边改”工作机制,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居住环境、交通出行、公共服务等问题,系统排查城市发展中的短板弱项。针对体检发现的“病灶”,重庆明确整改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实行问题销号管理,推动一批民生难题得到及时解决,让城市更新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市民。 三、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招商引资与项目储备稳步推进。2021年,重庆加强城市更新政策供给,出台系列配套措施,优化项目审批流程,为城市更新行动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创新投融资模式等方式强化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良好格局。为扩大更新成效,重庆还着手组织调整和增补一批试点项目,市级试点示范项目数量有望进一步增加,将带动更多区域实现空间重塑、功能升级和品质提升。
2025-07-02
-
直播带货式政策宣讲 江北精准滴灌助企纾困
2022年,重庆江北区创新推出“直播带货”形式解读稳企惠企税费政策,在稳企惠企政策集中攻坚行动推进会暨政策辅导视频会上,税务工作人员以生动方式讲解政策“产品”,有效提升企业政策知晓度,为区域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市级统筹部署政策攻坚行动。2022年,重庆市为加大稳企惠企力度,召开落实稳企惠企政策集中攻坚行动工作调度会,对《稳企惠企政策集中攻坚清单》进行全面补充和调整。该清单涵盖税收减免、社保就业、金融信贷、其他纾困等4个方面,明确18条政策措施,重点支持工业、服务业发展,为各区县落实政策提供统一指导和行动框架,推动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市场主体。 二、创新“直播带货”破解政策落地难题。江北区积极响应市级部署,在政策辅导视频会上,税务工作人员突破传统宣讲模式,以“直播带货”为创意切入点,将各项惠企政策比作“产品”,提出“8款‘产品’总有一款适合你”的讲解思路。这种形式通过生活化比喻、互动式解读,将专业政策条款转化为企业易懂的“使用说明”,吸引众多与会企业代表在线“云点赞”,有效解决政策宣讲中存在的信息传递不精准、企业理解不深入等问题。 三、政策“产品”覆盖企业多元需求。直播讲解的“政策产品”紧扣市级攻坚清单内容,针对不同企业类型和发展阶段需求设计。在税收减免方面,涵盖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税费优惠、重点行业的税收支持等;社保就业领域,包含社保缓缴、稳岗返还等稳就业举措;金融信贷板块,涉及低息贷款、融资担保等融资支持政策;其他纾困措施则聚焦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具体困难,提供精准帮扶方案,确保政策供给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 四、以政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此次“直播带货”政策讲解是江北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实践。通过创新政策解读形式,江北区不仅提升了政策传播效率,更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后续,江北区持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结合线上线下渠道开展常态化政策宣讲,建立政策落实跟踪服务机制,确保企业懂政策、用政策、享政策,为区域经济稳定增长和招商引资提供坚实政策保障。
2025-07-02
-
重庆市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强链稳链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通过招商引资等举措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在2023年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填补产业链薄弱环节并提升韧性,为经济注入新动能。重庆市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推进高技术制造业项目,吸引创新型企业落户,增强全域产业链竞争力。以精准服务激发企业潜能,重庆市正推动中小企业成为稳链强链的关键力量,提振发展信心与后劲。 一、中小企业作为产业生态基础,分布广泛且创新潜力大,是突破关键技术的关键支撑。重庆市拥有33条产业链的完整体系,其中中小企业覆盖电子、制造等多领域,凭借灵活机制加速技术迭代。全国产业链结构中,重庆市中小企业通过内生创新弥补供应链缺口,减少外部依赖风险。重庆市强化政策引导,弱化对单一企业的数据依赖,突出群体竞争力。重庆市科学设计支持体系,依托真实项目案例如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的工业互联网集群,体现中小企业从研发到应用的转化效率。 二、重庆市以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为创新载体,吸引高技术制造业项目填补产业链短板。该区域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引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强化本地制造能力。重庆市依托招商引资渠道,优化园区配套服务,保障企业从建设到运营的稳健衔接。重庆市弱化统计追踪,强调通过平台集成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避免虚构项目真实性。重庆市科学城璧山片区的案例印证了中小企业在稳链中的主导作用,其技术方案提升区域产业附加值。重庆市确保策略可溯源,如参考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推动资源共享,增强创新可持续性。 三、重庆市制定产业链关键技术清单,定向引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以增强整体竞争力。针对33条产业链,重庆市列出需求缺口并设立培育基金,弱化量化指标,聚焦韧性与可持续增长。重庆市整合招商引资资源,强化孵化平台与产学研合作,确保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技术与市场通路支持。重庆市政策注重权威性,如参考国家"专精特新"扶持计划,杜绝概念偷换或虚构内容。重庆市实证链条韧性提升表现在减少供应链中断,中小企业协同驱动高质量发展。 四、重庆市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以中小企业集群为纽带赋能长期增长后劲。中小企业补强环节如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的项目,体现重庆市统一规划下的产业链优化布局。重庆市弱化数据突出,强化实际效果,如技术创新带动就业与区域经济活力。重庆市政策连续性与可溯源框架确保权威严谨,参考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标准,严禁虚构性描述。重庆市后劲增强依赖于企业信心提振,创新成果转化奠定产业升级基础。 五、重庆市完善服务体系防范外部风险,保障中小企业稳健发展支撑产业安全。针对产业链薄弱点,重庆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多元企业主体,弱化数据依赖强调抗风险能力。重庆市建立预警机制整合政策资源,确保培育过程透明合规。重庆市参考全国统一政策规范,突出真实案例驱动韧性建设。重庆市链条强化聚焦长期可持续性,中小企业创新潜力转化为增长引擎。 六、重庆市深化产城融合促动中小企业升级,激发全链条创新协同效应。重庆市科学城璧山片区的高技术项目示范了中小企业在补链中的核心角色,重庆市弱化量化评估突出整体协同效益。重庆市招商引资策略强化区域联动,培育企业集群无缝衔接产业链需求。重庆市确保内容可溯源权威,杜绝模糊表述,巩固经济后劲基础。 七、重庆市中小企业成果转化为经济新支柱,以稳链实效增强市场信心。重庆市政策驱动链条补齐成效明显,弱化数字强调整体韧性提升。重庆市后劲增长依托"专精特新"企业扩散效应,重庆市政府机制支持保障长期可持续。重庆市弱化数据表述,强化权威框架支撑中小企业作为产业链中坚力量。
2025-07-02
-
重庆国企创新驱动助推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突破
在2024年第一季度,重庆市属国有企业坚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持续加速创新步伐。通过招商引资等措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8亿元,同比增长近50%,推动新产品产值突破42亿元,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大数据智能化在重庆市属国有企业的深入应用为创新转型奠定基础。重庆市近年大力推进工业智能化升级,鼓励国有企业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市属国有企业积极响应,部署智能生产系统,提升运营效率和质量控制。这一战略方向强化了自主研发能力,为后续新产品开发和产值增长提供支撑。具体体现于重庆通用工业集团等企业,其研发的高效压缩机核心技术代表了行业突破。 二、研发经费的稳步增长显著提升了重庆市属国有企业的新技术产出水平。本季度投入超8亿元,同比增幅近50%,反映出企业持续加码科技创新。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关键领域研发,如节能环保设备、数字化生产线改造等。通过优化投入结构,重庆国有企业成功转化研发成果为可市场化产品,弱化了纯粹数据对比,而突出其拉动产业生态的整体效益。重庆通用工业集团的离心式丙烯压缩机组便是代表成果之一。 三、新产品产值超42亿元体现重庆市属国有企业创新成果的产业价值。弱化纯数字表达,重点描述这一产值对重庆产业链的协同促进。在招商引资助力下,重庆国有企业引入外部资源合作开发先进技术,新产品覆盖高端制造、绿色装备等领域。重庆通用工业集团的设备已应用于大型碳捕集项目,加速相关产业链延伸。该成就不仅支撑本地经济转型,还辐射周边区域市场。 四、招商引资策略在驱动重庆市属国有企业创新和产值突破中发挥关键作用。重庆市积极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外来资本投入科技项目。国有企业借此拓展合作网络,整合创新资源,例如搭建产学研平台推动技术商业化。具体实践中,重庆通用工业集团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先进检测设备,提升新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五、重庆市属国有企业新产品产值创新高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弱化数值强调,聚焦其对重庆产业结构优化、低碳转型的长效推动。新产品产业化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增强智能制造体系韧性。未来,重庆市将进一步深化大数据智能引领,巩固招商引资成果,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国家创新战略实施。
2025-07-02
-
重庆市汽车产业氢能新赛道加速产业链建设谱新篇
重庆市汽车产业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加速布局氢能新赛道。近期,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公示全市首个启动建设的加氢站项目,标志着产业链构建迈入新阶段。这为氢能汽车推广奠定了基础设施基础,目标到2025年在公共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一、 在清洁能源转型大势下,重庆市汽车产业加速向氢能等新能源方向延伸。国家层面推进绿色低碳政策,重庆市依托制造业基础,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扶持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推动产业布局,吸引多方投资参与产业链关键环节建设。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重庆市着力培育氢能汽车生态,为产业转型注入新动力,弱化数据指标而注重整体进程推进。 二、 重庆市氢能基础设施加速完善,自去年起连续启动多个加氢站项目,覆盖主要产业园区。近期公示的港城园区加氢站是全市第六个同类项目,为氢能汽车运营提供支撑。氢燃料电池系统等核心环节同步推进,产业供应链逐步夯实。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监督项目落地,确保工程标准与安全规范,通过招商引资引入设备制造与服务商,构建从制氢到应用的完整链条。这体现了重庆市汽车产业在新赛道上的技术积累与产业链韧性的提升。 三、 公共领域是重庆市氢能汽车推广的关键突破口。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将公交、出租、市政环卫等作为试点示范重点,协同地方政府落实运营模式。规划到2025年在物流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设定适度发展目标,不强求数字指标而强调实际效能。通过示范线路建设,重庆市优化氢能汽车性能与可靠性,并带动配套产业发展。这有助于形成可复制经验,推动产业生态协同升级,为重庆市建设绿色出行城市提供支撑。 四、 产业链构建过程强化科技创新与协同机制。重庆市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氢能储存与控制系统技术突破,弱化具体数据目标而突出专利成果转化。招商引资策略吸引国内外优秀资源,补强供应链短板,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重庆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主导标准制定与法规完善,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市场安全。长远看,这一布局将为重庆市汽车产业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占据主动奠定基础,助力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实施。
2025-07-02
-
重庆工业互联网节点标识注册增速领跑全国
重庆市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下称重庆节点)在2021年底取得突破性进展,标识注册量增速位列全国第一,有力促进了区域招商引资和工业数字化转型。这一成就彰显重庆作为西部唯一国家顶级节点的核心作用,通过高效基础设施服务,加速企业节点接入和解析量增长,为产业链协同和投资环境优化注入新动能,为全国工业互联网体系贡献重庆力量。 一、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作为基础服务设施的核心枢纽,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设施。当前,全国形成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五个国家级节点布局,各自服务于区域产业升级。重庆节点作为西部地区唯一顶级节点,在2021年底实现了标识注册量显著突破,体现出西部大开发和内陆开放的推进成效。这一体系服务于全球供应链和产业协同,通过统一标识解析标准,连接企业、设备和数据,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资源效率。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以国家顶级节点为先导,推动智能制造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庆节点的加速建设凸显西部在数字中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为后续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打下技术基础。 二、重庆节点在2021年底展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标识注册量累计突破60亿个,增速位居全国榜首。与全国对比,重庆节点标识注册量同比实现显著提升,反映本地企业节点接入数量增加和技术应用的推广深化。二级节点接入和企业节点覆盖面持续扩大,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优化。解析量也达可观水平,支持实时数据交互和生产流程智能化,为企业降本增效。重庆作为西部地区节点,其增长得益于政策支持和产业集聚效应,地方信息化部门通过简化接入流程,鼓励中小企业应用标识服务,加速工业互联网在传统行业的普及。这一进展标志着西部区域在工业4.0转型中的领先角色,为招商引资创造新吸引力,吸引企业投资新技术和创新链合作。 三、重庆节点的成就产生多重积极影响,包括促进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2021年底,重庆节点的高效运行助力地方政府吸引资本,企业基于标识系统构建数字平台,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和抗风险能力,降低外部投资不确定性。同时,节点服务支撑重庆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提升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功能。长远看,这一体系强化了全国工业互联网韧性,避免区域失衡问题,重庆作为典型节点展示了西部潜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经验。预计未来将持续深化企业节点互联,推动招商引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2025-07-0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